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媒體轉型?!讓媒體成為記者的網紅平台吧


因為中國時報記者陳志東的文章,我在臉書寫下了一些感想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身邊很多記者朋友,我認識的記者,大多正直、想寫出好新聞、想幫讀者挖掘事實真相、想把新知新科技帶給讀者,而且嚴重過勞的。
如果他們要賺錢,頂著好學歷,選擇機會很多;也有很多跳入產業界的機會。
到底是什麼樣的結構,讓他們失去了熱情,讓他們一個一個離開

媒體老闆的短視,和閱聽習慣的改變互為因果。閱聽習慣變越快,老闆也只能更加短視,而越短視,閱聽眾被趕往社群網路尋求新聞真相的速度也就更快。

在行業的朋友加油!內容是永遠有價值的,只是要找到對的形式、對的情境、對的載具,就可以產生可維續的經濟價值。 例如,挖掘新聞,能不能把落於文字的稿子,變成帶讀者求知的歷程?用直播、用通訊軟體;例如採訪大老闆,可不可以變成直播,帶大家面對面大老闆,打賞的群眾可以問大老闆自己想求知的問題? 

是的,媒體要找新的形式!  

但,說得容易,其實每一個媒體高層心裡都知道典範正在轉移,傳統紙媒、電視媒體的光榮時代正在逝去,每一個媒體高層無不嘗試著各種轉型、變現。 有的嘗試做辦展覽,有的嘗試經營進階會員制,有的經營演講論壇,有的成為活動公司,但是至今也沒有人敢說成功。

時空不站在傳統媒體這邊,傳統媒體上的廣告預算要來越少,眼球越來越留在手機和電腦前面,而努力進行網路轉型,廣告預算還是被搜尋引擎和社群入口截留了大部分。 而新聞的本質:報導出閱聽眾應該知道的事實,也很難做好。 

民眾認為記者不做好新聞,記者覺得老闆不支持編採、業務分離,讀者只愛看色腥羶新聞,媒體主管被老闆給下來的KPI、生存的壓力、業績的壓力壓得死死的,但是老闆有錯嗎?老闆覺得我經營媒體、努力讓媒體員工有份薪水,當然不能和錢過不去。  

這個結構大家都知道、一環扣一環,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改。

現在的時代,小眾的媒體、Curation型的媒體、人力精簡的媒體,只要找到利基應該都還可以活得算滋潤。但是對於傳統大編制的媒體,養了大編制的記者,轉型就像割自己的肉,但是不割肉,血還是一點一點地流失。  

問題很簡單,錢從哪裡賺來,媒體就會朝向誰的立場。 

最早的報紙,是讀者花錢向街頭派報童買的,因此記者報導的是讀者喜歡的新聞。後來,因為讀者喜歡看,媒體讀者越來越多,因此廣告主也在此刊登廣告;在報紙發行量還有數百萬、數十萬的時候,讀者的喜好和廣告主的影響力還能維持平衡,但是當報紙的讀者越來越少、訂報收入大幅降低的時候,廣告主的影響力就不成比例的擴大了。  

所以回到原始點,要讓媒體活得很好,有正面的影響力,就得讓媒體的錢是從讀者身上直接賺來的。 

++++ 

該怎麼辦?既然前面開了頭提出了一些點子,我就繼續延伸下去提出一個傳統大媒體的轉型策略。 


例如,挖掘新聞,能不能把落於文字的稿子,變成帶讀者求知的歷程?用直播、用通訊軟體;例如採訪大老闆,可不可以變成直播,帶大家面對面大老闆,打賞的群眾可以問大老闆自己想求知的問題? 

直播打賞、募資、訂閱的模式,都是現在各國網紅已經在做、而且證明可以變現的模式。如果這些網路上網紅變現的模式可行,那媒體可不可以轉換成為一個大的網紅平台?媒體記者可不可以成為產出各種新聞內容的網紅?

17上面有很多直播主,17扮演直播平台,17賺飽飽,直播主收打賞也賺飽飽。 

flyingV上面有很多募資案,flyingV扮演募資平台,好的企劃募到資金,募資平台也活得不錯。 

羅胖的「得到」平台上有很多知識網紅,網紅賺到錢,平台也賺到了錢。 

從「媒體」的定位,轉型成為記者知識網紅的「平台」。 

傳統大媒體的記者,跑了很多年的領域,有敏銳的新聞角度,有深厚的產業知識,人脈關係,可以知道採訪誰,可以採訪到有份量的受訪者,這是優勢。 

如果今天每一個線路的記者,每天的工作(或每週或每月,郵記者自行決定自己的定位),是在平台上提出自己的採訪提案,讓觀眾贊助個幾十元募資把自己想要讀的報導寫出來?或者付費的讀者觀眾可以聽到記者把數百字採訪報導中的內幕用說書的方式生動地表達出來?

或者讓讀者點菜,投資人讀者提出題目和贊助資金,讓財經記者深入挖掘出某家上市櫃公司的實際通路銷售業績?藝人的歌友會粉絲共同贊助,讓娛樂記者去採訪自己偶像,挖掘粉絲最想知道的問題?也或許車線記者善於經營社群,那就搞個俱樂部,讓參與的粉絲有機會體驗最新車款,參與假日車聚活動。

這時候,「媒體」就轉型成為「平台」,記者募到的資金,媒體作為平台,提供流量、聚集目光,比照Apple、Google抽個幾十趴不為過。媒體就成為這數百位記者網紅的平台,從外部行銷聚集人氣,把人氣流量轉換成對於記者的贊助或訂閱。

把記者的能量釋放出來,直接面對讀者,記者作為一個獨立的網紅,會摸索出自己的經營模式。

或許你會說,過去台灣也有一個新聞募資網站SOSReader,似乎沒有很成功。但是SOSReader沒有足夠社會知名度和流量,傳統媒體雖然還在衰退中,但是大多還有一定的讀者和網站流量,要把一個平台拱起來還不算難。其實,我們都已經看到台灣群眾募資的能量驚人,我們也看到了《渣誌》、《台味誌》新聞募資成功,社群網紅張嘉玲成功的讓社群贊助了兩次國外採訪行程,並回饋贊助者面對面的分享會。

或許你還會問,如何避免財團、廣告主透過平台贊助機制影響新聞?其實沒問題,只要單筆大額贊助必須在平台上公開贊助者,並且明顯標注贊助文章讓讀者知道,就能避免欺騙之嫌;而記者也必須取捨,如果為了收取廠商大額贊助而做出過於偏頗或不實的新聞,未來在讀者心中的公信力就會降低,不利於長期個人品牌經營。

如果你是媒體經營者,覺得這個idea不錯,請趕快做,平台生意的競爭,最終只能讓一大活得很滋潤,第二家還可以,後來的就很難獲利,或者必須守著利基媒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路易莎咖啡換奶事件談危機處理的論述

近一年快速展店的路易莎咖啡,一直擁有死忠支持者。但是近日在 PTT被爆料更換鮮乳供應商為味全 後,引發一波強烈的抵制潮。雖然最後路易莎咖啡 宣佈重新更換回光泉 ,但是也造成品牌形象的不小影響。 藉這個機會來分享危機處理的論述。究竟當企業發生危機的時候,應該如何擬出化解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