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導事件讓大家知道了電影院線抽成高達票房收入半數的現況,但有沒有電影人想過,如果是有號召力的導演如魏導,是不是可以考慮不要透過電影院線銷售,而用直接銷售模式?
網路時代有很多玩法:
1. 開拍前透過群眾募資預售,收到錢最後租個場地自行播映,這樣成本估可降到 20-30% (群募網站抽成10%、群募專案製作與行銷成本、場地設備租借、現場人力 )
2. 透過售票網站如活動通、KKTIX等售票,自行租借場地播映,成本估可降到 15-20% (活動報名網站抽成約6 %、場地設備租借、現場人力等)
3. 透過售票網站如活動通、KKTIX等售票,與戲院合作觀眾到戲院觀影憑線上票券核銷,抽成比例降到 30-40% (活動報名網站抽成約 6 %、與影院重談不售票的座位費或包場,有機會降到票價的20-30%)
場地的成本,以國父紀念館大會堂為例,售票活動場租晚上場4.8萬含音響設備,外租高流明投影機、現場收票服務人力加起來算個15萬,一個時段可播至少2輪,2500個座位,全部都算300元,可收150萬,如果還有VIP位置差別取價可收更高,一場有機會收到200-300萬
一開始也不用就 100% 直接銷售模式,以免風險太大,可以先抓個50%直接銷售,50%戲院通路(看導演號召力、電影劇本成熟度、題材大眾度),同時一定不要忘記的是,累積購票觀眾成為會員,下一部片可以從這些會員發送電子報、簡訊,降低行銷成本
而透過戲院通路銷售的觀眾,也能夠經營成會員,例如邀請到戲院看的觀眾,看完憑票根號碼或拍照註冊會員,即可獲得電影周邊贈品,這樣就開始掌握了自己的會員
其實,網路經濟的核心之一,就是會員經濟,會員經濟在線下時代就有,只是到了網路、行動時代,掌握會員、創造會員互動的手段可以更即時、更黏
透過這種方式,有數億票房號召力的導演,大概就可以在1-2片的期間累積到50-100 萬以上會員(觀眾)名單,未來更可以把自營場次拉到7-8成,在台灣主要城市都可以自行播映,逐漸擺脫高抽成的戲院系統,把會員觀眾掌握在自己(電影公司或發行公司)手中
這樣成功機率大嗎?看看現在熱門歌手演場會票券的搶手程度、和博恩脫口秀的賣座程度,就知道電影公司有機會逐步掌握直營會員
好處是什麼?第一,以後電影的票房可以更高比例回饋到參與創作電影人、參與投資的資本,有更多經費拍出更好的影片,或者有更多獲利開啟下一個電影計畫
第二,票房可以有更精準的預先掌握,透過群眾募資網站,導演或電影發行公司,可以更預先測試市場,對於這個題材、對於預拍的先導片 trailer 買單程度,如果群眾募資反應不好,最極端可以退款小小損失收場,不會一次就賠到脫褲子,或者可更節省成本;如果群眾募資反應好,電影公司可以先收到一筆錢進行運作,也可以更容易說服金主投更多的資金、佔更少的比例(因為總票房可期,所以最後回報會更高)
第三,可避免院線票房少報的問題,今年6月法院才判決國賓影城短報10部外國片票房賠片商車庫娛樂563萬餘元,可見院線偷票的問題很嚴重,全台電影院電影公司約百家,片商沒有人力能夠去各個戲院監看票房,因此票房有多少,都是戲院方說了算。如果可把直營的比例拉高,就可降低票房被少報的問題
執行上當然不會像我講的那麼美好或順利,戲院也可能聯手集體抵制電影,但這是電影市場要能夠重新成長的唯一之路。所以,知名導演或大型電影公司/發行公司先來起頭嘗試吧!